記得鏡的報導出來時,我的「家」曝光後,有些朋友問起租迷你倉到底是個怎樣的體驗,也有人恍然大悟原來還有這種選項可以拿來安置自己。


我很早就明白自己會是迷你倉的使用者,房子退租,不想麻煩他人,所以會需要迷你倉庫跟銀行保管箱。對於一個沒有固定居所、不知道下一個月會身處何方的人來講,或許比起房子這更是剛需。也有人說過「沒有根的人就是要斷捨離」,但在前往全然的斷捨離之餘,仍希望自己有可以掌握的些許渣滓,也許像是一些自己仍不敢、希望自己在未來某日可以足夠勇敢面對的回憶,所以我一箱箱封起像是母親僅存的一些證明,剪了一角的身份證與護照、已經沒有任何意義的印章,還有她努力留下來的舊照片。
去年遠行前,把這些東西一口氣全部丟進高雄的迷你倉,今年因為疫情回來,仍有些掛念,不知道儲存情況是否安好。想要讓東西離自己近一點,就找了在台北信得過的儲存空間,預約入倉,從高雄的倉庫運到台北,花一週整理、再度精簡一些內容物,然後掩上門,繼續過好眼前的生活。
每一次打開這一扇門,隱隱地,讓我感覺到了家,那個讓人長出氣力的地方。
這是關於「舊家」的所有回憶,母親也因為沒有房子,便把家中非日常的用品借放在倉庫,結果一次發現幾乎所有照片都被白蟻蛀蝕,剩下的這些是她很努力、很珍惜保存下來的。我想要代替她好好守候這些對她而言很珍貴的記憶,其實也就是我出生到現在的一切,幼稚園的照片、國小到高中的所有獎狀,甚至連碩士畢業典禮的系上手冊她都放在同一個資料夾了。
雖然要花一筆錢安置這些記憶,但如果能有一個地方可以好好安放自己,或許怎樣都很值得。

—
我的轉倉旅程是這樣:上崔媽媽網站找到回頭車(因為南北搬運單趟超級超級貴),然後把東西運上來台北,把東西分門別類裝箱,順便拿換季衣物出來穿。
選的是 BOXFUL 任意存 ,提供給可能有需要的人可以參考。
